直击盐田港!揭秘第一线真实生活:24小时不离船,房间很“迷你”
深圳疫情引发关注
自5月21日深圳报告
本次疫情第一例无症状感染者以来
有一个高频词始终牵动人心:
▽
盐 田 港 区据报告,多名无症状感染者
皆曾在盐田港区作业
5月31日起
深圳盐田港正式恢复出口接收重柜
这个世界最大单体集装箱码头
如何兼顾抗疫与工作生产?
港区船上工作人员目前是什么状态?
南都【战疫最前线】
带你直击现场!
👇
今天(6月1日),南方都市报视频连线盐田港下属拖轮公司,镜头之后,大量细节还原了海上作业全体船员的真实工作、生活状态。
跟上来,一起去看看!
一份特殊的工作:
每天接送引航员
全套防护服+精准驾驭风浪
55岁的陈斌,是“拖16”拖轮的船长,他从业已经超过30年。由于疫情,船员的工作由原先的一天三班倒,改为24小时不下船。这是他第一次经历在自己的拖轮上连续值守100小时。
拖轮是港口重要的作业船,陈斌所在的这艘“拖16”是众多拖船中比较特殊的一员,除了日常拖带作业,“拖16”还要负责每天接送引航员。
陈斌更习惯按照老叫法叫他们“引水员”, 他告诉南都记者:每一艘停靠盐田港的集装箱船都需要一位引航员登船,一方面这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另一方面引航员也更熟悉航道、水深、水流和航标设置等,能保证港口和船舶的安全。
中午12点40分,从境外驶来的货轮途径广州南沙,来到盐田港,船员们穿上防护服出发,开始一天的工作。
陈斌带着两名船员,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走上船头甲板,缓缓靠近了眼前的巨轮。和这艘境外驶来的巨大货轮相比,拖轮显得非常“迷你”。
在整个接送过程中,货轮并不停歇,因此拖轮也必须精准地达到一定速度,克服风浪的影响,才可以保持平稳,让引航员顺利由货轮走到拖轮。
经过几次对接,“拖16”终于将同样全身防护服,防护面罩的引航员顺利接到了船上。
成功接到引航员,彼此没有多余交谈。引航员立即开始进行消毒,随后迅速将防护服脱下在船员引导下放入专用的黄色回收桶。接着,两位负责接送的船员也将自己的防护服和护目镜等设备脱下放入该桶,并最后对手进行消毒。
当下疫情来袭
他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
当下特殊的生活:
24小时待在船上
不离港不离船
为确保防疫效果,目前“拖16”和盐田港的其他拖轮都执行不离港不离船的措施。
“拖轮上的空间还是挺有限的。”陈斌在驾驶舱内转了个身,通过镜头笑着说,随后在他引导下,厨房、铺位、餐桌、机房等等一一展现在镜头下。
“现在厨房的食材都是由拖轮公司统一配送。”陈斌介绍,如今一日三餐船员们都是在船上解决,公司会一次配送几天的储备,然后我们自己在船上做饭。
厨房
铺位
卧室
刚刚打开机房的大门,就听见了巨大的轰鸣声,镜头移到墙壁上的温度计显示“40”摄氏度。
陈斌说,尽管在室内有空调,通常温度也在27摄氏度以上。接送引航员时船员们还要全身穿防护服,“今天阴天很舒服,太阳大的时候,防护服里肯定都是水。”陈斌说。
陈斌在机房
目前,“拖16”实行24小时不离港不离船已经有4天,陈斌说这帮兄弟中,孩子最小的才几个月。他本人从业30余年,也是头一次遇上需要在拖轮上住几天几夜的情况,“过去遇到台风最多也就是住24小时。”
陈斌在休息室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斌却感到大家心态很平和。“疫情防控不是几个人,几个单位的事,全面抗疫,人人有责的事。我们拖轮船员作为一份子,关键时刻就是要服从大局听从指挥。”
陈斌颇为自豪地表示,盐田港是世界大港,港口停摆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种种困难,“我们就是要坚守岗位,坚定信心,齐心协力,确保疫情防控和生产两不误。”
据悉,盐田港5月31日零时起恢复接收重柜。疫情以来,盐田港区牵动人心,盐田区按照“一组对一人”的工作模式,再次全面排查与国际货轮相关的重点人员,全面核实登轮作业等,同时成立盐田港区疫情防控现场指挥部,全面加强港口风险管控。
疫情当前
抗疫与作业同时进行
高温与噪音的环境中
船员们每次除了要正常完成作业
还要严格执行抗疫流程
而船长陈斌只是轻描淡写地所说:
每份工作都需要有人做
就像本次疫情中
守护在疫情第一线
活跃在各大角落里的
医护工作者、志愿者、
社区工作者、民警、热心市民……
深圳盐田,医护人员连夜为居民做核酸检测。
深圳西乡体育中心,志愿者指导市民排队接种疫苗。南都记者 霍健斌摄
深圳布吉街道,工作人员搭建雨棚,浑身已湿透。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龙岗区安良七村核酸检测点,热心市民为医护人员送水果,写感谢信。
是这些角落中的身影
默默坚守,让一切工作、生活照常进行
感谢你们,守护这座城!
最后,再来点击下方海报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吧~
▼
🏃🏃🏃
*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给我们留言哦*
X👀
统筹:付可 郭锐川 亚牛
出镜记者:南都记者 谢宇野
摄像编导:南都记者 霍健斌
视频剪辑、编辑:许镕志 杨雪
设计:陈芳
新媒体统筹:刘洋子
编辑:唐泽苗 余思敏 李晶
更多独家猛料,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